其實在整個工業設計的過程中,亦不外乎是由一個隨意甚至是肆意的想法或創意發展出來,並且經由非常周密精細的設計流程而產生出來。由感性層面轉化成理性的這中間的過程,我認為是工業設計中最必須體認到而學會的部分。
那我就不做一些繁雜且官方的說明。以下是我以設計思維所歸納出的一些特色以及重點,希望你們會喜歡。
John Pauline提到曾在設計之初,PTW便與中方合作夥伴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達成了一致,認為國家游泳中心應該是一座高度透明的建築。並且,「在設計過程中,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方合作夥伴向我們闡釋「方形合院」在中國文化的重要性,所以我們對方形建築作了特別 的探索。最後的效果很好,與橢圓形的鳥巢形成了鮮明對比。」
在這複雜的架構中,如何將『水泡構思』轉化為3D結構圖,他們思考如果將『水立方』視為一個可以細分為若幹均等部分的三維空間,何種形狀能夠保證界面接觸面積最小?
最終發現,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發現的開爾文定律能解釋這個問題:14邊形的三維結構球體組成的結構接觸界面最小,後在經過1993年英國的兩位科學 家對其進行研究和改進後,使得界面接觸面積又縮小了3%。
另外還有表面材質ETFE,不過我這點又是一篇非常大的故事。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的理性的架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